夷陵区[切换]
  登录  |   注册
关注农村,深入农村,传播农村!

高秉江:欲说还休话桑蚕

文化 银罡金叶 发布 来源: 暮阳村 浏览1938次时间:2023-03-21 07:49

寻访老桑农丨访谈桑蚕人物 讲好桑蚕故事 助力乡村振兴

高秉江

AnCFKQia9Cdmrh6H.jpg

三斗坪养蚕技术专家

男,78岁,从事桑蚕业46年,当地公认的养蚕技术专家。

2023年3月19日,今年早春时节,笔者一行来到三斗坪镇务河村高秉江一家,在他的老朋友高秉贵的提议下,今年已经78岁的高秉江打开了话匣子,向我们娓娓道来——关于桑蚕的前尘往事。       

bWB3wnPwBrGbAQ8f.jpg

(来源:现场拍摄)

学技术,成为行家里手

自古以来,三斗坪镇都有植桑养蚕的传统。无一例外的,高秉江一家从事养蚕业,也是从祖上传来的谋生的“活路”。他的父亲,就是带领他进入桑蚕业的启蒙老师。

6Bi5RaBBMwMyMP2Y.png

从1967年开始,生产队开始搞多种经济,雾河村老五组(现为三组)就开始了集体养蚕。在1972年,高秉江参加了宜昌县(现为夷陵区)特产局组织的技术培训。从事以后,他便开始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找来课本来钻研,并且很快就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。

由于本地梓桑叶片薄,产量不高,高秉江学习胡桑种植技术。为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1979年开始,队里开始大批调进桑叶,1984年以后,开始大力喂蚕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来发挥作用,高秉江边学习边钻研,虚心求教,积极投入,勇于实践,渐渐地,高秉江成为了行家里手。从一棵桑树、到茧、到销售、生产、收购、加工和销售,这些所有环节,他都成为了专业人才。

HjStcDSBEx69QA8w.jpg

近日,这位老先生颇有感触地对笔者说:“关于桑蚕方面地技术资料,我有十一、二本,加起来有40公分高,我要把这些资料都捐给农机站,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吧!”

勤助人,解蚕农燃眉之急

高秉江的专业能力,很快得到特产局和乡民们的认可。在进行生产过程中,他就成为了农户们最为需要的人。

桑树是一种比较“泼辣”的树,对地理条件、气候条件等,没有什么特别严苛的要求。但是,蚕是一种“娇贵”的生物。它们对温度、对气候都有要求,在进行四季蚕喂养时,还不能混养,大小蚕虫要分开。总之,桑蚕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。

种植业容易,而养殖业难。喂养蚕的过程中,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。稍不留神,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,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。

ADhjhw7p5s5BjQjJ.jpg

高秉江介绍说,最怕蚕虫得僵蚕病。也就是蚕虫看起来好好的,忽然一下子不吃不喝,一动不动了。这样,之前的大力喂养都极有可能会前功尽弃。

为了帮助蚕农,高秉江一个村一个村地跑,一家一户地悉心帮助乡民。在过去的日子里,三斗坪养过蚕的家庭,就没少见过他忙碌的身影。他手把手地教蚕农技术、防治病虫害的方法,急蚕农之所急。因为他深深地知道,也许一个毫不起眼的技术,就关乎着一个家庭的“口粮“,家里孩子的未来。

高秉江高超的技术和他的古道热肠,让他声名远扬,他不仅仅是三斗坪镇养蚕人心中的守护神,还成为了其他乡镇养蚕人的救星。在2008年,在黄花乡刘家坪村上洋,他不顾自己日渐年老的身体,赶往蚕农刘永根、刘永梅、熊相民等人的家里,帮助他们解决蚕虫病害问题。

hbemsKWKAaWxMYt2.jpg

他对笔者说:“养蚕是个技术活儿,也是个辛苦活儿,遇到问题,如果不及时用技术来解决,那么蚕农的一番辛劳也是白费了。所以,只要是我能帮助得到的人,我一定会尽快尽力地去办。让蚕农多一份信心,少一份损失。”

话深情,望桑蚕业永兴旺

高秉江说:“中国有两件宝贝,一个是蚕吐丝,一个是蜂酿蜜。桑蚕业是我们祖先传给我们的一个大宝贝。“他还介绍说:“桑蚕业从业者老少皆宜,人人可以参与。小儿即可采桑,老人可以打茧子。而且,一家人参与到这样的劳动里面来,虽然辛苦,但也是其乐融融的事情。”

hw5aJX25zyse92p8.jpg

他说,三斗坪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特殊。在1967年开始发展桑蚕业以来,镇上也发展过其他产业,如种柑橘、核桃、梨子等,唯独桑蚕业是最为成功的,也许是三斗坪地气候、土壤和天气,非常适合植桑养蚕吧。

在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在海拔较高、较为偏远一些的村子,如雾河村、头顶石村、暮阳村、柘木坪村等村子,桑蚕业的经济收入占了总经济收入的一大半,当时成为三斗坪镇第一大产业。

当然,植桑养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业。特别是在蚕虫拼命长大的阶段,多达十几天,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供应桑叶。这十几天,不论刮风下雨、天热天冷,必须起早贪黑地摘桑叶喂蚕,一刻也不得马虎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桑蚕业也迎来了科技力量的加持。古老的行业迎来了科学的光芒。

H9kShaB7Ya4x1Qf2.jpg

高秉江深情地看着自己村庄,喃喃道:“桑蚕业,这个行业,如果能发展好,就要尽力发展好。一来这个行业很适合三斗坪,特别是镇里几个高海拔的村子,能增加农民的收入;二来,我们也可以为‘丝绸之路’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”

采访手记

采访结束之时,正好是黄昏时分。夕阳西下,金色的阳光给这片山峦涂抹上了别样的光芒。村头的桑林有了层新绿,向我们颤巍巍地挥动着娇小的叶子。一根细柔如蚕丝般的游丝萦绕着我们,渐渐地,我们对古老的桑蚕业产生出了由衷的敬意。

评论0

    高秉江:欲说还休话桑蚕

    文化 银罡金叶 发布 暮阳村 2023-03-21 07:49

    寻访老桑农丨访谈桑蚕人物 讲好桑蚕故事 助力乡村振兴

    高秉江

    AnCFKQia9Cdmrh6H.jpg

    三斗坪养蚕技术专家

    男,78岁,从事桑蚕业46年,当地公认的养蚕技术专家。

    2023年3月19日,今年早春时节,笔者一行来到三斗坪镇务河村高秉江一家,在他的老朋友高秉贵的提议下,今年已经78岁的高秉江打开了话匣子,向我们娓娓道来——关于桑蚕的前尘往事。       

    bWB3wnPwBrGbAQ8f.jpg

    (来源:现场拍摄)

    学技术,成为行家里手

    自古以来,三斗坪镇都有植桑养蚕的传统。无一例外的,高秉江一家从事养蚕业,也是从祖上传来的谋生的“活路”。他的父亲,就是带领他进入桑蚕业的启蒙老师。

    6Bi5RaBBMwMyMP2Y.png

    从1967年开始,生产队开始搞多种经济,雾河村老五组(现为三组)就开始了集体养蚕。在1972年,高秉江参加了宜昌县(现为夷陵区)特产局组织的技术培训。从事以后,他便开始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找来课本来钻研,并且很快就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。

    由于本地梓桑叶片薄,产量不高,高秉江学习胡桑种植技术。为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1979年开始,队里开始大批调进桑叶,1984年以后,开始大力喂蚕。

    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来发挥作用,高秉江边学习边钻研,虚心求教,积极投入,勇于实践,渐渐地,高秉江成为了行家里手。从一棵桑树、到茧、到销售、生产、收购、加工和销售,这些所有环节,他都成为了专业人才。

    HjStcDSBEx69QA8w.jpg

    近日,这位老先生颇有感触地对笔者说:“关于桑蚕方面地技术资料,我有十一、二本,加起来有40公分高,我要把这些资料都捐给农机站,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吧!”

    勤助人,解蚕农燃眉之急

    高秉江的专业能力,很快得到特产局和乡民们的认可。在进行生产过程中,他就成为了农户们最为需要的人。

    桑树是一种比较“泼辣”的树,对地理条件、气候条件等,没有什么特别严苛的要求。但是,蚕是一种“娇贵”的生物。它们对温度、对气候都有要求,在进行四季蚕喂养时,还不能混养,大小蚕虫要分开。总之,桑蚕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。

    种植业容易,而养殖业难。喂养蚕的过程中,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。稍不留神,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,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。

    ADhjhw7p5s5BjQjJ.jpg

    高秉江介绍说,最怕蚕虫得僵蚕病。也就是蚕虫看起来好好的,忽然一下子不吃不喝,一动不动了。这样,之前的大力喂养都极有可能会前功尽弃。

    为了帮助蚕农,高秉江一个村一个村地跑,一家一户地悉心帮助乡民。在过去的日子里,三斗坪养过蚕的家庭,就没少见过他忙碌的身影。他手把手地教蚕农技术、防治病虫害的方法,急蚕农之所急。因为他深深地知道,也许一个毫不起眼的技术,就关乎着一个家庭的“口粮“,家里孩子的未来。

    高秉江高超的技术和他的古道热肠,让他声名远扬,他不仅仅是三斗坪镇养蚕人心中的守护神,还成为了其他乡镇养蚕人的救星。在2008年,在黄花乡刘家坪村上洋,他不顾自己日渐年老的身体,赶往蚕农刘永根、刘永梅、熊相民等人的家里,帮助他们解决蚕虫病害问题。

    hbemsKWKAaWxMYt2.jpg

    他对笔者说:“养蚕是个技术活儿,也是个辛苦活儿,遇到问题,如果不及时用技术来解决,那么蚕农的一番辛劳也是白费了。所以,只要是我能帮助得到的人,我一定会尽快尽力地去办。让蚕农多一份信心,少一份损失。”

    话深情,望桑蚕业永兴旺

    高秉江说:“中国有两件宝贝,一个是蚕吐丝,一个是蜂酿蜜。桑蚕业是我们祖先传给我们的一个大宝贝。“他还介绍说:“桑蚕业从业者老少皆宜,人人可以参与。小儿即可采桑,老人可以打茧子。而且,一家人参与到这样的劳动里面来,虽然辛苦,但也是其乐融融的事情。”

    hw5aJX25zyse92p8.jpg

    他说,三斗坪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特殊。在1967年开始发展桑蚕业以来,镇上也发展过其他产业,如种柑橘、核桃、梨子等,唯独桑蚕业是最为成功的,也许是三斗坪地气候、土壤和天气,非常适合植桑养蚕吧。

    在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在海拔较高、较为偏远一些的村子,如雾河村、头顶石村、暮阳村、柘木坪村等村子,桑蚕业的经济收入占了总经济收入的一大半,当时成为三斗坪镇第一大产业。

    当然,植桑养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业。特别是在蚕虫拼命长大的阶段,多达十几天,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供应桑叶。这十几天,不论刮风下雨、天热天冷,必须起早贪黑地摘桑叶喂蚕,一刻也不得马虎。

    随着社会的发展,桑蚕业也迎来了科技力量的加持。古老的行业迎来了科学的光芒。

    H9kShaB7Ya4x1Qf2.jpg

    高秉江深情地看着自己村庄,喃喃道:“桑蚕业,这个行业,如果能发展好,就要尽力发展好。一来这个行业很适合三斗坪,特别是镇里几个高海拔的村子,能增加农民的收入;二来,我们也可以为‘丝绸之路’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”

    采访手记

    采访结束之时,正好是黄昏时分。夕阳西下,金色的阳光给这片山峦涂抹上了别样的光芒。村头的桑林有了层新绿,向我们颤巍巍地挥动着娇小的叶子。一根细柔如蚕丝般的游丝萦绕着我们,渐渐地,我们对古老的桑蚕业产生出了由衷的敬意。

    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