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陵区[切换]
  登录  |   注册
关注农村,深入农村,传播农村!

吴祖云出席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: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况

综合 杨静 发布 来源: 暮阳村 浏览1617次时间:2022-05-21 14:02

fKdz6SsrCtt87WeD.jpeg

嘉宾: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;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;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;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;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。

内容: 5月19日下午,省政府新闻办举办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,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情况。

全文如下:

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记者朋友们:

下午好!

实现中国梦,基础在“三农”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,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今天,我们举办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,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的负责同志,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情况,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

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:

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同志;

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同志;

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同志;

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同志;

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同志。

首先,请吴祖云同志介绍我省五年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情况。

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:

女士们、先生们,新闻界的朋友们:

再有两天,就是二十四气节的小满了。俗话说,小满见三新——新油、新麦、新菜。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,在这里和大家回首新成就、展望新愿景、交流新举措。首先,请允许我对一直以来为全省“三农”事业付出辛勤劳动、流下辛勤汗水的广大农民朋友,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省“三农”事业和乡村振兴的新闻界朋友,表示衷心感谢,并致以崇高敬意!

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全省“三农人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、参加湖北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强化使命担当,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坚决守牢“两条底线”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,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2021年,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亿元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:

一是保供水平稳中有升。坚持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,划定40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建成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。2021年,我省粮食产量达到552.9亿斤,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;油菜籽产量达到251.8万吨,再创历史新高;生猪出栏4115万头,产能恢复目标提前完成;淡水产品产量483.2万吨,连续26年保持全国第一。蔬菜、瓜果、茶叶、禽蛋等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。

二是发展质效明显提高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创建15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稻虾综合种养突破750万亩,潜江龙虾、随州香菇、恩施硒茶等一大批产品的品牌更响、影响更广、价值链更长。扎实推进“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”建设,省领导挂帅亲征,院士专家作技术支撑,大力招商引资,壮大头部企业,奋力延链补链强链,抬高农业产业化底板。目前,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2家,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、农业产业强镇67个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.2万亿元。加快打造洪山实验室、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2%,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2.5%,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。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取得阶段性成效,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负增长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,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.5%以上,绿色兴农、质量强农、效益惠农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
三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农村公路“组组通”目标提前实现,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全面完成,4G网络、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,乡镇天然气通气比例达到40%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编制1803个村庄规划,农房建设图集实现乡镇全覆盖,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整治村分别达到2000个和3997个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.2%,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4.4%。

四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。农村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取得新成果,全省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2300万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7%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2132亿元、集体土地资源2.4亿亩,确认集体成员4100多万人。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,89.3%的村年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,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08.2亿元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,大冶、沙洋、恩施和宜城等4县市被纳入国家改革试点。

五是民生福祉显著改善。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59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.2:1。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,“县管校聘”改革覆盖96%的县市。建设县域医共体130个,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%左右。村卫生室一般运行经费补助标准由每年3650元提高到5000元。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08元提高到115元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7.8%左右。

六是巩固衔接扎实推进。去年4月,省委郑重宣告我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58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》,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,切实抓好防返贫监测,同步健全帮扶机制,特别是提升产业就业帮扶成效,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
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,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广大农民群众和“三农”干部辛勤努力、不懈奋斗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。

下一步,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着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通过联农带农提高农民收入,逐步实现共同富裕;大力实施以县域为中心、辐射服务乡(镇)村就地城镇化为目标的“强县工程”,扎实开展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;积极探索政府、社会与农民同心同向,法治、自治与善治相结合的乡村有效治理模式,加快推进新时代有内涵、有质感、有温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谢谢大家。

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,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。

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:2018年,省委省政府印发了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。请问,目前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情况如何?谢谢。

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:

谢谢您对乡村振兴的关注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2018年11月,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《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《规划》明确的5个方面、20项重大任务以及73项重大工程、重大行动、重大计划有力推进;设置的26项指标,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,18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目标(其中4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目标),其余8项在今年末可以完成。总的看,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。

一是领导机制不断完善。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,省市县都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。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在全国率先出台《乡村振兴促进条例》,配套制定考核办法,细化指标,量化考核,形成了拼搏赶超、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。坚持党建引领、分类推进,37个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”主要是“抓巩固、促衔接”,其余46个县(市、区)主要是“抓进位、做示范”。

二是政策支持不断强化。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振兴“21条措施”,并出台实施一系列支撑性的政策文件,涵盖乡村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配置、农村社会治理、农民就业创业、金融科技服务等多个方面,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比如,去年以来,通过大抓十大产业链建设,省委省政府力促产业振兴;我们与12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未来三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金融信贷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。

三是力量投入不断汇聚。乡村振兴要靠人来干。为此,我们重点抓了三件事,一个是建强基层组织。通过实施“红色头雁”工程,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,去年全省新选派1.77万名村第一书记、1.2万支驻村工作队、4.26万名工作队员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。另一个是壮大经营主体。培育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31.5万家,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23万人。再一个就是用好社会资源。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“515”行动,以楚商为主体开展“万企兴万村”活动,创造条件大力支持“市民下乡、能人回乡、企业兴乡”,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

四是振兴基础不断夯实。围绕补短板、强弱项,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,在优质粮油、现代种业振兴计划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、农业品牌培育、美丽乡村建设、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等方面,实施了一批打基础、管长远的工程项目,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底板。

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,按照长计划、短安排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确保到2035年,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;到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。

谢谢。

湖北日报记者: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。请问近年来,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?下一步有哪些举措?

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:

近年来,我省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及时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资源要素,强化示范引导,推动政策落实,扎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一是农村产业稳步升级,融合基础更加牢固。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,农业与现代加工业、休闲旅游、健康养生等产业加快融合,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。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2家,现有农民合作社达到10.7万家,重点推介的省级休闲农业园区达350个;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279亿元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.2万亿元。

二是试点示范成效显著,融合模式不断创新。恩施市等9个县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探索形成了产城融合、多业态复合、高技术渗透等融合模式。2021年,9个国家级示范园内名牌产品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12个,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3家,农业加工业产值达465亿元,占比达55%,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,带动园区35.6万人就业,带动园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。

三是要素资源加快聚集,融合动力持续增强。近三年来,我省整合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3亿多元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,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。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对接机制,2021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近200亿元,同比增长96%。配合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出台《湖北省规范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》,有效保障和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。

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要求,以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,更大力度推进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着力将湖北打造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一是强化产业基础,聚焦茶叶、柑橘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,夯基础、育龙头、强品牌,加快提升我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水平。二是强化试点示范,继续争创10个以上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组织创建50个省级示范园,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创新融合模式,加大示范经验宣传推广力度。三是强化政策供给,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改革,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,加大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力度,为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注入动力活力。

长江云记者: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。请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,财政政策如何发力?

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:

谢谢您的提问。农业稳,则大局稳;粮食安,则天下安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积极发挥职能作用,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,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4036亿元,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。

一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省克服疫情、汛情等严峻考验,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。省财政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,2016-2020年,全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5亿元,28个原国贫县统筹涉农资金1257亿元,完成占全省近1/10人口、超1/3县市的脱贫任务,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,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。在现在的过渡期,我们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总要求,保持财政投入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,实现精准扶贫以来专项扶贫资金国家绩效评价“九连A”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

二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2017-2021年,省财政安排粮食种植补贴267亿元,充分调动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筹措142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90万亩,筹措37亿元补贴农机具购置,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这些年,我省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,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。

三是全力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。2017-2021年,省财政筹措30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,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。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,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177亿元,有效缓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问题。筹措46亿元支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,确保3.2万户渔民“退得出、禁得了、稳得住”。2021-2025年,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十条农业产业链建设,牵头负责小龙虾产业链,助力湖北从农业产量大省迈向产业强省。

四是全力支持宜居宜业乡村建设。2017-2021年,统筹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41亿元,支持1723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,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筹措286亿元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,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跃升至全国第二。每年安排22亿元,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,着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。

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坚决扛起强农惠农投入责任,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财政力量。

谢谢!

湖北经视记者:去年以来,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?接下来还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?

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:

谢谢!大家知道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。2021年以来,湖北省委、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,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,坚持“守底线”“上层次”,以扎实的工作成效,在国家组织的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“好”的等次,在国家实施的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也获得“A”等次的好成绩。一是守住了底线。全面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,7.3万户、21.6万人纳入监测对象,八成以上已经消除风险,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。二是巩固了成果。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持续巩固提升。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215.4万人,同比增长3.4%。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2元,增长33.5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.6个百分点。三是实现了有效衔接。出台25个主要衔接政策文件。将37个脱贫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倾斜支持。新选派1.2万支工作队、1.77万名第一书记、4.2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。省、市、县乡村振兴机构如期完成组建。

下一步,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

一是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。始终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基础工作,全面总结推广10个试点县经验,调整监测标准,完善监测方式,优化监测程序,缩短认定时间,切实做到精准监测、精准帮扶。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,坚决杜绝“应纳未纳”“体外循环”。

二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。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根本措施。以产业为基,结合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,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增加经营性收入。以就业为要,通过劳务输出、项目建设促进、就业帮扶车间吸纳、返乡创业带动、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,增加工资性收入,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208.4万人以上。确保过渡期内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。

三是加快重点帮扶县发展步伐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,发挥省级领导联系重点帮扶县的优势,聚焦“补短板、强弱项”,推动财政、金融、土地等帮扶政策,以及区域协作、定点帮扶、社会力量等帮扶资源向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倾斜,不断缩小发展差距,确保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、同步赶上来。

湖北之声记者: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。作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,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开启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农科院作为?

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: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农业出路在现代化,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。省农科院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、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放在突出位置,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,组织实施农业科技“五五”工程,深度融入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,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。下一步,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作为:

一是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。贯彻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紧盯种子、耕地“两个要害”,在优良品种培育、耕地地力提升、重大病虫害防控、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重点发力,着力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推动粮食提单产、挖潜力、减损失,支撑我省粮食稳产增产。同时,围绕绿色保鲜、精深加工、功能营养等方面,开展科技攻关,加大特色、优质、营养食物的有效供给。

二是聚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以农业科技“五五”工程为抓手,推进科技、人才等要素聚集并推动下沉下移,着力构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模式,强化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精准供给,推动品种培优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助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。

三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、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,加强绿色、优质、高效、安全农业技术研发,推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示范推广应用,提升农业机械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水平,助力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(镇)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,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。

四是聚焦农业科技人才培养。坚持引育并举,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型人才、高精尖人才更好服务湖北现代农业发展。配合省农业农村厅,加大乡土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育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。加强科研作风建设,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鼓励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,不断优化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突破的环境氛围,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。

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谢谢各位发布人!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!

来源:湖北省人民政府网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

评论0

    吴祖云出席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: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况

    综合 杨静 发布 暮阳村 2022-05-21 14:02

    fKdz6SsrCtt87WeD.jpeg

    嘉宾: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;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;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;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;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。

    内容: 5月19日下午,省政府新闻办举办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,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情况。

    全文如下:

   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    记者朋友们:

    下午好!

    实现中国梦,基础在“三农”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,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    今天,我们举办“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,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的负责同志,介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情况,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

   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:

    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同志;

   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同志;

   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同志;

   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同志;

   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同志。

    首先,请吴祖云同志介绍我省五年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情况。

    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:

    女士们、先生们,新闻界的朋友们:

    再有两天,就是二十四气节的小满了。俗话说,小满见三新——新油、新麦、新菜。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,在这里和大家回首新成就、展望新愿景、交流新举措。首先,请允许我对一直以来为全省“三农”事业付出辛勤劳动、流下辛勤汗水的广大农民朋友,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省“三农”事业和乡村振兴的新闻界朋友,表示衷心感谢,并致以崇高敬意!

   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全省“三农人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、参加湖北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强化使命担当,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坚决守牢“两条底线”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,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2021年,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亿元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:

    一是保供水平稳中有升。坚持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,划定40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建成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。2021年,我省粮食产量达到552.9亿斤,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;油菜籽产量达到251.8万吨,再创历史新高;生猪出栏4115万头,产能恢复目标提前完成;淡水产品产量483.2万吨,连续26年保持全国第一。蔬菜、瓜果、茶叶、禽蛋等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。

    二是发展质效明显提高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创建15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稻虾综合种养突破750万亩,潜江龙虾、随州香菇、恩施硒茶等一大批产品的品牌更响、影响更广、价值链更长。扎实推进“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”建设,省领导挂帅亲征,院士专家作技术支撑,大力招商引资,壮大头部企业,奋力延链补链强链,抬高农业产业化底板。目前,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2家,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、农业产业强镇67个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.2万亿元。加快打造洪山实验室、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2%,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2.5%,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。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取得阶段性成效,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负增长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,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.5%以上,绿色兴农、质量强农、效益惠农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
    三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农村公路“组组通”目标提前实现,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全面完成,4G网络、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,乡镇天然气通气比例达到40%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编制1803个村庄规划,农房建设图集实现乡镇全覆盖,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整治村分别达到2000个和3997个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.2%,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4.4%。

    四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。农村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取得新成果,全省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2300万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7%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2132亿元、集体土地资源2.4亿亩,确认集体成员4100多万人。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,89.3%的村年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,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08.2亿元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,大冶、沙洋、恩施和宜城等4县市被纳入国家改革试点。

    五是民生福祉显著改善。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59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.2:1。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,“县管校聘”改革覆盖96%的县市。建设县域医共体130个,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%左右。村卫生室一般运行经费补助标准由每年3650元提高到5000元。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08元提高到115元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7.8%左右。

    六是巩固衔接扎实推进。去年4月,省委郑重宣告我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58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》,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,切实抓好防返贫监测,同步健全帮扶机制,特别是提升产业就业帮扶成效,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
    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,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广大农民群众和“三农”干部辛勤努力、不懈奋斗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。

    下一步,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着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通过联农带农提高农民收入,逐步实现共同富裕;大力实施以县域为中心、辐射服务乡(镇)村就地城镇化为目标的“强县工程”,扎实开展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;积极探索政府、社会与农民同心同向,法治、自治与善治相结合的乡村有效治理模式,加快推进新时代有内涵、有质感、有温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    谢谢大家。

   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   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,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。

   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:2018年,省委省政府印发了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。请问,目前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情况如何?谢谢。

    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:

    谢谢您对乡村振兴的关注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2018年11月,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《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《规划》明确的5个方面、20项重大任务以及73项重大工程、重大行动、重大计划有力推进;设置的26项指标,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,18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目标(其中4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目标),其余8项在今年末可以完成。总的看,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。

    一是领导机制不断完善。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,省市县都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。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在全国率先出台《乡村振兴促进条例》,配套制定考核办法,细化指标,量化考核,形成了拼搏赶超、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。坚持党建引领、分类推进,37个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”主要是“抓巩固、促衔接”,其余46个县(市、区)主要是“抓进位、做示范”。

    二是政策支持不断强化。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振兴“21条措施”,并出台实施一系列支撑性的政策文件,涵盖乡村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配置、农村社会治理、农民就业创业、金融科技服务等多个方面,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比如,去年以来,通过大抓十大产业链建设,省委省政府力促产业振兴;我们与12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未来三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金融信贷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。

    三是力量投入不断汇聚。乡村振兴要靠人来干。为此,我们重点抓了三件事,一个是建强基层组织。通过实施“红色头雁”工程,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,去年全省新选派1.77万名村第一书记、1.2万支驻村工作队、4.26万名工作队员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。另一个是壮大经营主体。培育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31.5万家,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23万人。再一个就是用好社会资源。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“515”行动,以楚商为主体开展“万企兴万村”活动,创造条件大力支持“市民下乡、能人回乡、企业兴乡”,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

    四是振兴基础不断夯实。围绕补短板、强弱项,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,在优质粮油、现代种业振兴计划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、农业品牌培育、美丽乡村建设、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等方面,实施了一批打基础、管长远的工程项目,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底板。

    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,按照长计划、短安排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确保到2035年,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;到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。

    谢谢。

    湖北日报记者: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。请问近年来,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?下一步有哪些举措?

   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崔永红:

    近年来,我省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及时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资源要素,强化示范引导,推动政策落实,扎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    一是农村产业稳步升级,融合基础更加牢固。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,农业与现代加工业、休闲旅游、健康养生等产业加快融合,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。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2家,现有农民合作社达到10.7万家,重点推介的省级休闲农业园区达350个;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279亿元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.2万亿元。

    二是试点示范成效显著,融合模式不断创新。恩施市等9个县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探索形成了产城融合、多业态复合、高技术渗透等融合模式。2021年,9个国家级示范园内名牌产品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12个,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3家,农业加工业产值达465亿元,占比达55%,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,带动园区35.6万人就业,带动园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。

    三是要素资源加快聚集,融合动力持续增强。近三年来,我省整合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3亿多元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,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。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对接机制,2021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近200亿元,同比增长96%。配合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出台《湖北省规范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》,有效保障和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。

    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要求,以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,更大力度推进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着力将湖北打造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一是强化产业基础,聚焦茶叶、柑橘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,夯基础、育龙头、强品牌,加快提升我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水平。二是强化试点示范,继续争创10个以上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组织创建50个省级示范园,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创新融合模式,加大示范经验宣传推广力度。三是强化政策供给,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改革,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,加大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力度,为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注入动力活力。

    长江云记者: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。请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,财政政策如何发力?

   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董绪奎:

    谢谢您的提问。农业稳,则大局稳;粮食安,则天下安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,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积极发挥职能作用,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,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4036亿元,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。

    一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省克服疫情、汛情等严峻考验,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。省财政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,2016-2020年,全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5亿元,28个原国贫县统筹涉农资金1257亿元,完成占全省近1/10人口、超1/3县市的脱贫任务,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,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。在现在的过渡期,我们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总要求,保持财政投入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,实现精准扶贫以来专项扶贫资金国家绩效评价“九连A”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

    二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2017-2021年,省财政安排粮食种植补贴267亿元,充分调动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筹措142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90万亩,筹措37亿元补贴农机具购置,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这些年,我省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,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。

    三是全力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。2017-2021年,省财政筹措30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,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。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,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177亿元,有效缓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问题。筹措46亿元支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,确保3.2万户渔民“退得出、禁得了、稳得住”。2021-2025年,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十条农业产业链建设,牵头负责小龙虾产业链,助力湖北从农业产量大省迈向产业强省。

    四是全力支持宜居宜业乡村建设。2017-2021年,统筹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41亿元,支持1723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,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筹措286亿元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,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跃升至全国第二。每年安排22亿元,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,着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。

    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坚决扛起强农惠农投入责任,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财政力量。

    谢谢!

    湖北经视记者:去年以来,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?接下来还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?

   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崔先华:

    谢谢!大家知道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。2021年以来,湖北省委、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,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,坚持“守底线”“上层次”,以扎实的工作成效,在国家组织的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“好”的等次,在国家实施的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也获得“A”等次的好成绩。一是守住了底线。全面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,7.3万户、21.6万人纳入监测对象,八成以上已经消除风险,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。二是巩固了成果。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持续巩固提升。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215.4万人,同比增长3.4%。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2元,增长33.5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.6个百分点。三是实现了有效衔接。出台25个主要衔接政策文件。将37个脱贫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倾斜支持。新选派1.2万支工作队、1.77万名第一书记、4.2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。省、市、县乡村振兴机构如期完成组建。

    下一步,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

    一是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。始终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基础工作,全面总结推广10个试点县经验,调整监测标准,完善监测方式,优化监测程序,缩短认定时间,切实做到精准监测、精准帮扶。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,坚决杜绝“应纳未纳”“体外循环”。

    二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。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根本措施。以产业为基,结合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,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增加经营性收入。以就业为要,通过劳务输出、项目建设促进、就业帮扶车间吸纳、返乡创业带动、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,增加工资性收入,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208.4万人以上。确保过渡期内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。

    三是加快重点帮扶县发展步伐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,发挥省级领导联系重点帮扶县的优势,聚焦“补短板、强弱项”,推动财政、金融、土地等帮扶政策,以及区域协作、定点帮扶、社会力量等帮扶资源向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倾斜,不断缩小发展差距,确保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、同步赶上来。

    湖北之声记者: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。作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,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开启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农科院作为?

   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余锦平:

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农业出路在现代化,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。省农科院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、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放在突出位置,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,组织实施农业科技“五五”工程,深度融入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,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。下一步,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作为:

    一是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。贯彻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紧盯种子、耕地“两个要害”,在优良品种培育、耕地地力提升、重大病虫害防控、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重点发力,着力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推动粮食提单产、挖潜力、减损失,支撑我省粮食稳产增产。同时,围绕绿色保鲜、精深加工、功能营养等方面,开展科技攻关,加大特色、优质、营养食物的有效供给。

    二是聚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以农业科技“五五”工程为抓手,推进科技、人才等要素聚集并推动下沉下移,着力构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模式,强化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精准供给,推动品种培优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助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。

    三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、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,加强绿色、优质、高效、安全农业技术研发,推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示范推广应用,提升农业机械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水平,助力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(镇)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,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。

    四是聚焦农业科技人才培养。坚持引育并举,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型人才、高精尖人才更好服务湖北现代农业发展。配合省农业农村厅,加大乡土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育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。加强科研作风建设,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鼓励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,不断优化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突破的环境氛围,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。

   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:

    谢谢各位发布人!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!

    来源:湖北省人民政府网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

    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