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陵区[切换]
  登录  |   注册
关注农村,深入农村,传播农村!

探访聂家河古兵塞

乡旅 古兵塞 发布 来源: 中岭村 浏览2530次时间:2021-09-06 21:39

8月25日7时,我应邀与李声权教授、胡家诗副教授在接待中心站乘613路,在夷陵区人寿桥站倒100路车,到夷陵区汽车客运站,再转去雾渡河的车至中岭。这是自2019年4月25日以来的第三次造访聂家河古兵寨遗址。

By7tcjzaJPjMj62Z.jpg

汪晓唯/摄

XtRSbFWBRcskhJxW.jpg

胡家诗/摄

轻车熟路,拾级而上。久雨后的山路长时间无人登临,沿途满是青苔,途径的一处悬崖上不断地滴水,即便没下雨,此处也有水滴。况且,两位同行教授都是76高龄,要不是看他们每天坚持步行的锻炼史,是不敢断然造次登越的。足见此行比前两次更为艰难……

WYiT5bTY7ahDCdJM.jpg

汪晓唯/摄

F1DTTcwyD9phR37A.jpg

杨治中/摄

再往上,又是十几步高石阶梯,因为窄更显得笔陡,记得第一次登此,由于左腿滑膜炎疼痛难当,四肢并用移步爬上去后,只见左临悬崖峭壁的边缘劈出的一条山道,宽不足一米,右边却又是悬崖峭壁,不过被茂密的灌木丛等植被覆盖,否则,会眩晕得不敢回望其下。久雨后的山道滑,是落叶知趣地铺陈其上,总算是把得住脚。

wNmctCNkyeeYJYkr.jpg

汪晓唯/摄

沿悬崖小路行数十米至一拐弯处,再向上就是“百步云梯”,虽陡峭,略微宽松点;右边估计是2002年开发“巴山寨”时安装的铁锁链,如今,只剩下几根东倒西歪的空心铁柱还是能拉扶一下的,尤其于我四脚爬爬之窘状,更视为“救命稻草”。

Q278pPGGhFMQCWjG.jpg

毛家明/摄

好不容易爬上去,抬眼山门已到。打量一番,山门森严,山门一侧顺势一堵半人高的石块堆磊的战壕上有几方箭孔,亦可用作瞭望。绝壁的山腰上设此关卡,既居高临下又隐蔽于丛林之中,立马体会到古兵器时代常用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之含意。

TnsFsJJri5Piyje2.jpg

汪晓唯/摄

进入山门往前则相对平缓,一路踩着肥嫩的猪耳朵草(车前草)忽又见陡坎。步脚的石块上厚厚密密长满苔藓,几乎辨不清哪可落步。上了一半,左边一块风化了的巨石上刻有“好汉坡”。凡过客见此题刻自然地会吟啸着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”的诗句而徐行。

jn191yQXz4hXP2Xs.jpg

胡家诗/摄

上得好汉坡左拐上行,十平米见方的空石板尽头,一座袖珍孤峰突兀,略呈下窄上宽之势,令人叫绝。缘石阶渐次上行,右侧也呈悬崖,没抓手,直至塞门;左侧描白的“巴山寨”醒目,一看就是今人附会的题刻,反倒有画蛇添足之嫌。我倒认同孤石寨之说。

s7X912pb5BdTCEXb.jpg

杨治中/摄

Hcer4GiiJBHWS7p6.jpg

杨治中/摄

F94Hk9f9MRJ2TBwP.jpg

汪晓唯/摄

古兵塞由大小不一的毛石在原生态环境下精心堆砌筑成,没用任何辅助建材和填充物。结构厚重而精巧。身临其境,无不为炎黄子孙的建筑智商所折服!兵塞有上下四层,两道门。第一道门顶上方有一较大的石块挑出,其上凿有约10公分直径的圆洞,下面正对着之处也是一般大小的圆洞,门的另一边亦然,显然是门槽。


fijriQrTXG9jsrbe.jpg

杨治中/摄

je9tMkRGTPPcxhWM.jpg

毛家明/摄

左拐紧挨着第二个门,正中堆有半拉子高的一道石墙,左前方是更大些的空间,周围石墙是隔空夹层,有双层瞭望窗,顶上设置箭垛;通过转角通道再往上,空间明显小许多,石壁上同样是有两个不规则的瞭望窗。

Khi8B3aHrtFYrKFS.jpg

汪晓唯/摄

凡是正对峡谷方向,每一层都设置有箭垛。继续向上即到凌空高耸的危岩之颠,这里或许是烽火台。站上去太冒险,坐其上足以令人生出上天揽月之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。

2Y3ZWQiD84zsBFCy.jpg

汪晓唯/摄

顿生感触:佳期眷顾惠古稀,丝毫不得有迟疑。有心不为难成席,错失际遇肠悔青。

yxGiGYm7Z9rKSXaz.jpg

毛家明/摄

相信同行的李声权教授,胡家诗副教授,您们在耄耋将至的年龄,只抵人文奇迹与自然美景水乳交融的古兵塞顶峰,领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壮观之时,感受当来得更为深切些吧!2021.9.1

cTZsRcA6w9YdKH3Z.jpg

杨治中/摄

9ciR7ifjRQBfM9se.jpg

杨治中/摄

W46AH3iQfrnyaH3H.jpg

杨治中/摄

来源:三峡影像网  汪晓唯(文)

评论0

    探访聂家河古兵塞

    乡旅 古兵塞 发布 中岭村 2021-09-06 21:39

    8月25日7时,我应邀与李声权教授、胡家诗副教授在接待中心站乘613路,在夷陵区人寿桥站倒100路车,到夷陵区汽车客运站,再转去雾渡河的车至中岭。这是自2019年4月25日以来的第三次造访聂家河古兵寨遗址。

    By7tcjzaJPjMj62Z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XtRSbFWBRcskhJxW.jpg

    胡家诗/摄

    轻车熟路,拾级而上。久雨后的山路长时间无人登临,沿途满是青苔,途径的一处悬崖上不断地滴水,即便没下雨,此处也有水滴。况且,两位同行教授都是76高龄,要不是看他们每天坚持步行的锻炼史,是不敢断然造次登越的。足见此行比前两次更为艰难……

    WYiT5bTY7ahDCdJM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F1DTTcwyD9phR37A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再往上,又是十几步高石阶梯,因为窄更显得笔陡,记得第一次登此,由于左腿滑膜炎疼痛难当,四肢并用移步爬上去后,只见左临悬崖峭壁的边缘劈出的一条山道,宽不足一米,右边却又是悬崖峭壁,不过被茂密的灌木丛等植被覆盖,否则,会眩晕得不敢回望其下。久雨后的山道滑,是落叶知趣地铺陈其上,总算是把得住脚。

    wNmctCNkyeeYJYkr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沿悬崖小路行数十米至一拐弯处,再向上就是“百步云梯”,虽陡峭,略微宽松点;右边估计是2002年开发“巴山寨”时安装的铁锁链,如今,只剩下几根东倒西歪的空心铁柱还是能拉扶一下的,尤其于我四脚爬爬之窘状,更视为“救命稻草”。

    Q278pPGGhFMQCWjG.jpg

    毛家明/摄

    好不容易爬上去,抬眼山门已到。打量一番,山门森严,山门一侧顺势一堵半人高的石块堆磊的战壕上有几方箭孔,亦可用作瞭望。绝壁的山腰上设此关卡,既居高临下又隐蔽于丛林之中,立马体会到古兵器时代常用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之含意。

    TnsFsJJri5Piyje2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进入山门往前则相对平缓,一路踩着肥嫩的猪耳朵草(车前草)忽又见陡坎。步脚的石块上厚厚密密长满苔藓,几乎辨不清哪可落步。上了一半,左边一块风化了的巨石上刻有“好汉坡”。凡过客见此题刻自然地会吟啸着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”的诗句而徐行。

    jn191yQXz4hXP2Xs.jpg

    胡家诗/摄

    上得好汉坡左拐上行,十平米见方的空石板尽头,一座袖珍孤峰突兀,略呈下窄上宽之势,令人叫绝。缘石阶渐次上行,右侧也呈悬崖,没抓手,直至塞门;左侧描白的“巴山寨”醒目,一看就是今人附会的题刻,反倒有画蛇添足之嫌。我倒认同孤石寨之说。

    s7X912pb5BdTCEXb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Hcer4GiiJBHWS7p6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F94Hk9f9MRJ2TBwP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古兵塞由大小不一的毛石在原生态环境下精心堆砌筑成,没用任何辅助建材和填充物。结构厚重而精巧。身临其境,无不为炎黄子孙的建筑智商所折服!兵塞有上下四层,两道门。第一道门顶上方有一较大的石块挑出,其上凿有约10公分直径的圆洞,下面正对着之处也是一般大小的圆洞,门的另一边亦然,显然是门槽。


    fijriQrTXG9jsrbe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je9tMkRGTPPcxhWM.jpg

    毛家明/摄

    左拐紧挨着第二个门,正中堆有半拉子高的一道石墙,左前方是更大些的空间,周围石墙是隔空夹层,有双层瞭望窗,顶上设置箭垛;通过转角通道再往上,空间明显小许多,石壁上同样是有两个不规则的瞭望窗。

    Khi8B3aHrtFYrKFS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凡是正对峡谷方向,每一层都设置有箭垛。继续向上即到凌空高耸的危岩之颠,这里或许是烽火台。站上去太冒险,坐其上足以令人生出上天揽月之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。

    2Y3ZWQiD84zsBFCy.jpg

    汪晓唯/摄

    顿生感触:佳期眷顾惠古稀,丝毫不得有迟疑。有心不为难成席,错失际遇肠悔青。

    yxGiGYm7Z9rKSXaz.jpg

    毛家明/摄

    相信同行的李声权教授,胡家诗副教授,您们在耄耋将至的年龄,只抵人文奇迹与自然美景水乳交融的古兵塞顶峰,领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壮观之时,感受当来得更为深切些吧!2021.9.1

    cTZsRcA6w9YdKH3Z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9ciR7ifjRQBfM9se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W46AH3iQfrnyaH3H.jpg

    杨治中/摄

    来源:三峡影像网  汪晓唯(文)

    评论0